close
中國人常常被認為是一個被動的民族。一般都認為「主動」,就是自動自發、自願和自主;而「被動」則是受人影響、指揮、支配、唆使或教導,所以被動總給人不合時宜和不負責任的感覺。
可是如果說是完全的「被動」,那麼是誰讓你「動」的呢?一定還是得自己「主動」才能真的付諸行動吧?所以說,完全的被動是不可能的,只會有比較主動或比較不主動、積極的主動和消極的主動的區別。就像「客觀」和「主觀」一樣,「主動」與「被動」,是事情的一體兩面,只是角度不同而已。
消極的主動,是事前沒有任何計畫,等問題發生了才採取動作;積極的主動,則是在問題尚未發生以前,就已經先規劃好目標。 積極主動的人對於未來有前瞻性,具有危機意識和心理準備。天還沒有下雨,就考慮到下雨的可能,並且想好解決之道,就是所謂的「未雨綢繆」。而消極被動的人,就只有在環境變化時才做反應,所謂的環境,包括人為和自然兩種;或是當面臨和他息息相關、不可抗拒的情況時,才不得不面對,不得不處理。
因為沒有預先設防和心理準備,所以消極被動的人會比較吃虧;而積極主動的人因為防患於未然,事先轉阻力為助力,化腐朽為神奇,所以佔有較大優勢和力量。
在生命成長或歷史發展的過程中,凡事都是兼具主動和被動的,不可能只是單純的主動,或是單純的被動。即使是初出生的嬰兒,雖然被動的為父母所愛,為父母所照顧;但是當他肚子餓或不舒服的時候,也會主動的哭、主動的叫,當小嬰兒一主動,父母親變成是被動的了。
通常,開創社會風氣或帶動社會風氣,需要比較多積極的主動。歷史上有很多人的豐功偉績,都是主動造成的,所謂的「英雄造時勢」。可是如果只知道主動,不懂得適時的被動,那也會非常辛苦。
至於家庭的問題、工作場所的合作問題、人際關係的問題,也是這樣,完全採取主動是不可能的,因為你必須配合其他人的需要或想法;完全的被動也不對,因為你一定也有自己的需要、自己的判斷和想法。
以佛法的觀點來看,主動的是「因」,被動配合的是「緣」。主動和被動之間,是互為因緣的。就像在多變的現代社會中,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,我們常常聽到說要「因應」時代、「因應」社會環境,或是「因應」國際情勢。就是要我們調整腳步,改善自己以配合他人、追上他人,甚至轉變他人。這雖然是被動地面對問題,但卻是主動地做調整。
因此,雖然因是主動的,緣是被動的;緣是次要的,因是主要的。但有因、有緣,彼此互動事情才能成就,至於究竟是主動還是被動,似乎就不是那麼重要了。
可是如果說是完全的「被動」,那麼是誰讓你「動」的呢?一定還是得自己「主動」才能真的付諸行動吧?所以說,完全的被動是不可能的,只會有比較主動或比較不主動、積極的主動和消極的主動的區別。就像「客觀」和「主觀」一樣,「主動」與「被動」,是事情的一體兩面,只是角度不同而已。
消極的主動,是事前沒有任何計畫,等問題發生了才採取動作;積極的主動,則是在問題尚未發生以前,就已經先規劃好目標。 積極主動的人對於未來有前瞻性,具有危機意識和心理準備。天還沒有下雨,就考慮到下雨的可能,並且想好解決之道,就是所謂的「未雨綢繆」。而消極被動的人,就只有在環境變化時才做反應,所謂的環境,包括人為和自然兩種;或是當面臨和他息息相關、不可抗拒的情況時,才不得不面對,不得不處理。
因為沒有預先設防和心理準備,所以消極被動的人會比較吃虧;而積極主動的人因為防患於未然,事先轉阻力為助力,化腐朽為神奇,所以佔有較大優勢和力量。
在生命成長或歷史發展的過程中,凡事都是兼具主動和被動的,不可能只是單純的主動,或是單純的被動。即使是初出生的嬰兒,雖然被動的為父母所愛,為父母所照顧;但是當他肚子餓或不舒服的時候,也會主動的哭、主動的叫,當小嬰兒一主動,父母親變成是被動的了。
通常,開創社會風氣或帶動社會風氣,需要比較多積極的主動。歷史上有很多人的豐功偉績,都是主動造成的,所謂的「英雄造時勢」。可是如果只知道主動,不懂得適時的被動,那也會非常辛苦。
至於家庭的問題、工作場所的合作問題、人際關係的問題,也是這樣,完全採取主動是不可能的,因為你必須配合其他人的需要或想法;完全的被動也不對,因為你一定也有自己的需要、自己的判斷和想法。
以佛法的觀點來看,主動的是「因」,被動配合的是「緣」。主動和被動之間,是互為因緣的。就像在多變的現代社會中,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,我們常常聽到說要「因應」時代、「因應」社會環境,或是「因應」國際情勢。就是要我們調整腳步,改善自己以配合他人、追上他人,甚至轉變他人。這雖然是被動地面對問題,但卻是主動地做調整。
因此,雖然因是主動的,緣是被動的;緣是次要的,因是主要的。但有因、有緣,彼此互動事情才能成就,至於究竟是主動還是被動,似乎就不是那麼重要了。
文:聖嚴法師
來源:網路文章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