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圖書 (12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如是迦葉!菩薩欲學是寶積經者,常應修習正觀諸法。云何為正觀?所謂真 實思惟諸法。

  菩薩積集無邊正行的福智資糧,等到正行成就,也就是資糧位滿,要進 入加行位,正觀法性以趨入見道(登初地)了,所以接著說修習甚深中觀。 但並非以前不曾修習,早已是從聞而思,從思而修。不過進入加行位時,專 重於中觀的修習吧了!在這一大章中,也是先明菩薩的修習,再讚說菩薩的功德。明正觀真實中,分三科,第一是開示中觀。

Charl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人死後,不知神識趨往哪一道,不知要投生何處時,普遍以中陰身存在。在往後三個七
日內,如遇到有緣父母媾合,則趨向投胎。

Charl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 我人來此世間之時的最初之際,只是孤孤單單的一個人,未帶半分財產,也沒有半個同來的朋友,即使雙生的姊妺兄弟,可能也是出生之後的偶然相遇;即使曾是相約投胎的,但在改頭換面地重新做人之,也難憶及過去。

  出生之後,如果父母並不歡迎嬰兒的光臨,繼續生存的可能性便很少,但天下父母,只要身心健康的,沒有不愛護兒女的道理。因為父母之愛護兒女而予以撫養成人,也正是為要填補他們的蒼涼之感

Charl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很多人都知道,佛教強調因果。但我們所以為的因果,往往局限於現象,局限於具體事件。事實上,意識活動也離不開因果,我稱之為"心靈因果"。在每個人的生活中,這種因果時時都在發生,只是我們未加關注而已。當我們不斷重複某種想法時,會使其力量不斷增強,久而久之,成為重要的心理因素,進而固定為習慣、性格乃至人格特徵。這就是由因感果的過程。
 

Charl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
   中國人常常被認為是一個被動的民族。一般都認為「主動」,就是自動自發、自願和自主;而「被動」則是受人影響、指揮、支配、唆使或教導,所以被動總給人不合時宜和不負責任的感覺。

Charl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 有了有情,必有與有情相對的世間,如說:「我與世間」。有情與世間的含義,可以作廣狹不同的解說:
一、世是遷流轉變的意思,凡有時間的存在者,即落於世間。世間即一切的一切,有情也即是世間的。

Charl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如何把自己賣個好價錢?          OVbV`5
©哈啦網路社區 -- 提供網路熱門話題及e資訊   a)!

Charl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奧修,我發現我對我自己感到很無聊,我感到沒有生命的源汁,你告誡我們無論我們怎樣,我們要接受自己,我無法接受生活,我知道在內心,我正在失去一些歡樂,該怎麼辦呢?
 

Charl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心向佛法並不能使你安全無憂或確定什麼東西,心向佛法並不能替你找到立足之地,事實上,一旦心向佛法,你只能無懼地承認生命的無常與變化,而開始掌握「絕望」的竅門。

Charl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    現代有許多人已經超越這種侷限,開始自由地探索一切,但人然有人固守著自己的信念不放。一種兩極化的情形正在發生,譬如我們看到許多基督徒為了 [基督最後的誘惑] 這部影片而氣的歇斯底里,只因為有人膽敢說基督並不像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樣。當某種信念系統受到威脅時,人們甚至會變成殺人或摧毀別人的狂熱份子。
       另一個例子是回教徒對魯西迪的小說 <<魔鬼詩篇>> 所產生的反應。魯西迪在書中提出了一個看法,他認為穆罕默德並不像一般回教徒想像的那樣,就因為這個看法,某個回教徒就判他死罪。這種情況在世界每個角落都可以看的到。新教徒殺害天主教徒,天主教徒殺害新教徒;印度教徒殺害佛教徒,佛教徒殺害印度教徒;猶太教徒殺和基督徒,基督徒殺害猶太教徒;回教徒殺害基督徒,基督徒又殺害回教徒。由於別人不贊同他們的信念系統,便覺得自己蒙受羞辱,於是就掀起了世界各地的戰爭。

Charl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展開精神旅程,就像乘小舟進入汪洋大海尋找未知國度一般。誠心的實修會帶來心靈啟示,但我們遲早都會遭遇到恐懼。大家都知道,一旦接近地平線,我們就會從邊緣地帶掉下去。所有的探索者都一樣,都很想知道那裡到底有什麼東西等著我們,可是卻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勇氣面對那些東西。

我們對佛法產生興趣,決心一探究竟,但我們很快會發現,大家在如何修持這件事上往往充滿著各種偏見。我們借著洞見禪修(內觀)來練習正念,徹底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與思想。我們聆聽禪學演繹的空義,接受挑戰,和那開放而又廣大無垠的澄明之心相連。金剛乘給了我們一種概念,要我們處理各種情境的能量,觀察那覺醒狀態和這些能量是不可分離的。這些方法隨便哪一個都可能吸引我們產生動力,懷著熱情向前探索。但如果我們想深入表相之下,毫不猶豫地修煉,到了某個時刻,我們不可避免地會經驗到恐懼。

Charl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  「凡事要有希望」、「明天會更好」、「勇者無懼」……是我們從小到大被教導的觀念,我們也被迫閱讀無數鏗鏘有力的勵志小品與座右銘,我們被容許逃避孤獨、死亡、絕望。但是,抱持「樂觀」、「積極」的人生觀真的對生命體有益嗎?有沒有可能這才是所有痛苦的來源?我們有沒有可能享受孤獨、坦然絕望、擁抱死亡、無畏恐懼……藉以徹底斷除無謂苦痛?
 

Charl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