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是迦葉!菩薩欲學是寶積經者,常應修習正觀諸法。云何為正觀?所謂真 實思惟諸法。
菩薩積集無邊正行的福智資糧,等到正行成就,也就是資糧位滿,要進 入加行位,正觀法性以趨入見道(登初地)了,所以接著說修習甚深中觀。 但並非以前不曾修習,早已是從聞而思,從思而修。不過進入加行位時,專 重於中觀的修習吧了!在這一大章中,也是先明菩薩的修習,再讚說菩薩的功德。明正觀真實中,分三科,第一是開示中觀。
依本經及中觀家的意思,正觀、中觀、真實觀,為同一含義的不同名詞 。不邪為正,不偏(二邊)為中,不虛妄為真實。古稱中觀論為正觀論;叡 公又說:『以中為名者,照其實也』。所以佛法的中觀,不是摸稜兩可,協 調折中。而是徹底的,真實的,恰到好處的。中觀、正觀,都是觀察究竟真 理的觀慧。說到觀,梵語毘缽舍那。經上說:『能正思擇,最極思擇,周遍 尋思,周遍伺察,若忍、若樂、若慧、若見、若觀,是名毘缽舍那』。所以 觀與止的德用不同,是思擇的,推求的,觀察的。不過觀有世俗的,勝義的 不同;中觀是真實的思擇、推求,是勝義的觀。
說到這裡,應知一般眾生的心識作用,都是不曾經過尋求真實,而只是 隨順世俗安立的。不要說常識的,就是科學、哲學,被稱為精密的,求真的 ,也不過是常識的精製。依據一些假定的原理,或以為「自明」的東西,來 假定、推論、證實。從沒有能夠不預存成見,不假定原理,真從現實事相去直探真實的。眾生的一般心境如此,所以無論是常識,或常識的精製品── 科學、哲學,都只能在相對世界中,尋求相對的真實(現代的相對論,也不 能例外),而不能徹見究竟的絕對真實。也就因此,不能徹了真實,所以不 能徹底解脫。唯有佛才能正覺了,解脫了(以此教化眾生,同得正覺、解脫 )。佛是從事事物物的緣起依存中,發見事物的矛盾對立,從此而深入透出 ,契入真實。這是不同於世間的一般思想方式,而有獨到的、特殊的觀法, 所以叫勝義觀。在修學時,雖還是眾生的虛妄識,但與一般的思想方式不同 ,不隨順世俗,而卻能順向於究竟的真實。有了這獨到的,不共世間的觀慧 ,所以能不落世間常情,豁破兩邊,直入真理。能契應絕對的真實,才能真 正的了脫生死。這是不同於世俗心境的甚深觀。說難呢,不論怎樣的聰明, 就是能從星球上來回,還不是世間常途,與此事無關。說容易呢,七歲沙彌 均提,愚笨如周利槃陀伽,都徹證了(沒有悲願方便,就成為小乘)。約世 俗心境所不能契入說,所以稱為甚深最甚深。龍樹菩薩綜集經中的深觀,而作中觀論,最完備的開示了中道的正觀,為求解脫的不二門(瑜伽大乘師, 對本章作十三種中道觀來解說,不及中觀大乘的精要)。
世尊要開示中觀,先總標勸學說:「迦葉!菩薩欲學是寶積經」──法 門,那就常「常應修習正觀諸法」。寶積法門,不但是廣大正行,而更重要 的是甚深中觀,所以對於一切法(般若經中列舉一切法,從五蘊到佛無上菩 提),要或別或總的,常修正觀。但這句話,還不大明白,所以問「何為正 觀」?世尊解說為「真實思惟諸法」。真實就是正,思惟(尋思,思擇)就 是觀。意思說:思擇或尋伺一切法的究竟真實,才是正觀,這就是加行位菩 薩所應專修的中觀。
留言列表